“電動車終于要開始收割了么?”
“漲幅高達87%,新能源車主吐槽:充電太貴了。”
“折騰倆月,給電動爹裝了個充電祖宗?!?/p>
【資料圖】
如今,抱怨充電難、充電貴的車主越來越多。曾經,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充電費用雖比市區的高,但平均1.8到2元每度的充電費,換算到1度電七八公里的里程,還是比燃油車便宜多了。
但如今,鄭州,上海,重慶,一個個大城市;浙江,廣東,山東,一個個經濟大省,充電樁都在漲價。有媒體報道,這一輪充電樁電費漲價的幅度有些驚人,有上海車主抱怨:“以前1.15元,現在漲到2.05元,快翻番了。”
鄭州幾乎所有的充電樁都漲價了,“深夜23點-次日7點的“谷價電費+服務費”已經從原來的0.45元上漲至0.73元,漲幅達62%。”有車主瘋狂吐槽:“油電同價指日可待,韭菜長勢喜人,到收割的時候了?!?/p>
對電價抱怨最多的,當然是網約車司機,許多網約車司機,為了生計,不光每天要跑幾百公里,晚上還要靠廉價電壓縮運營成本。如今隨著廉價電的消失,本就不高的收入又要縮減了。曾有媒體報道,因為江蘇充電便宜,不少安徽車主經常奔襲幾十公里跨城充電。
如今,大眾認為的邏輯是,電動車滲透率高了,充電樁企業布局了這么多年,苦熬了這么多年,終于有機會“收割群眾”了。
對此,本文認為,從產業邏輯來分析,“收割群眾”的現象,不過是現階段中國新能源市場中補能環節的尷尬縮影。
01
充電與換電,此消彼長
對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如何補能一直是貫穿行業的一條重要暗線,而兩種補能方式,即充電與換電,又是決定新能源車滲透率速度以及消費者體驗的關鍵一環。如今,提到換電模式,我們第一時間都會想到蔚來,但實際上,換電模式的鼻祖,是2013年早已宣布破產的BetterPlace。
當新能源汽車產業興起是,擋在產業面前的,是三座大山——價格,續航和補能效率。
對車企來說,大規模建設補能網絡肯定是正確的,但是大規模布局的前提是強大的規模效應,否則就會入不敷出,長此以往必死。
于是,在產業興起初期,來自以色列的創業者賽·阿加西發明了“換電模式”:通過車身和電池分離的方式來降低電動車的一次性購買價格,再通過換電站來提供高效便捷的補能服務,三分鐘就能換出一塊電池,從而打消人們的續航焦慮。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除了雷諾之外,其他車企對阿加西的計劃并不感冒,而國內的比亞迪更是明確反對換電模式。而且消費者也沒有這種新穎的模式對電動車另眼相看。
相反,由于BetterPlace卻由于重資產運營導致入不敷出,當時每一座換電站要耗費600萬美元,最終,BetterPlace在2013年宣告破產。
當然,換電模式破產的根源還是理念過于超前,由于但是新能源車滲透率不足,換電模式又是重資產運營,無法攤薄成本,最終先行者BetterPlace只剩一地雞毛。
換電模式失敗后,充電模式成為主流。
在2014年前,充電樁的建設與運營都是由國企承擔,2014年之后,充電樁開始向民營資本開放。2015年,充電樁國標正式發布,迅速掀起了一輪輪投融資熱潮。
單看商業模式,充電樁行業并不復雜:從上游購買設備,然后建設充電站,最后向車主收取電費和服務費,盈利的關鍵點在于服務費、周轉率以及規模效應。這么做看起來似乎充電比換電更具優勢,但更大的“陷阱”還在后面。
但在本質上,充電樁運營屬于租賃經濟,干的是重資產、重運營、回報周期長的臟活累活。一方面,無法通過技術和品牌獲得溢價,甚至會進行價格上的惡性競爭。另一方面,車主在不同平臺之間的轉換成本非常低,無法形成忠誠度。
起初,國家放開充電樁市場,也是為了充電樁的覆蓋率,但是騙補在所難免,一些公司雖然擴大了供給側的規模,但是投放速度遠遠高于新能源車銷量,導致大量充電樁閑置,平均使用率只有3%到5%,這樣的使用率幾乎不可能盈利。而為了壓縮運營成本,許多公司只好減少對充電站的常規維護,導致壞樁、閑置樁數量越來越多,比如,2016年,有人驚訝地發現星星充電將20多臺充電樁建在了北京南六環外的菜園子里。
由于遲遲無法自我造血。終于,在2018年,一大批充電樁公司破產,小公司被大面積淘汰,剩下的龍頭公司也在苦苦硬撐。以特來電為例,雖然特來電在2019年就宣稱公司達到了盈虧,但從實際的財報中可以發現,特來電一直在虧損,2019年至2021年三年間扣非凈利潤分別為-1.65億、-2.69億和-1.35億,合計虧損了5.69億元。
正是因為補能市場的發展遲遲不到位,消費者才有深深的續航焦慮,于是,以寧德時代為首的電池企業開始研發電池能量密度和快充電池技術,很快,車企也掀起了續航軍備競賽,續航數據從400公里一路上漲到700-800公里,此外,許多車企也對消費者許下“充電5分鐘,續航200公里”的諾言。
然而,問題并未因此得到解決,反而牽引出更大的問題:
首先,大部分車主的日常通勤距離都不會超過50公里,高續航的軍備競賽帶來的是資源浪費與資產浪費,花大價錢買大電池,每天回家還剩70%續航。其次,快充技術對電網的考驗則非常明顯,一根300kW的直流充電樁,能吃下一整棟居民樓的配電量,經濟和電網欠發達地區電力部門壓力山大。
終于,一個尷尬的局面出現了:曾經因低成本而率先發展的充電,為了追趕加油的補能體驗,竟然要整個行業乃至整個社會體系付出高昂成本進行改造。如今,車主們抱怨的電費漲價,不過是這一局面的縮影。
02
充電樁企業的苦日子,換電模式的好日子
產業發展的邏輯從來都是在動態變化中尋找最優解的。曾經,為了緩解補能焦慮,BetterPlace打響了換電模式的第一槍,但隨后充電模式大行其道,但換電并未消失。如今隨著充電模式愈發困難,或許換電模式將有機會重新崛起。
提起換電,繞不開蔚來,這也是蔚來的金字招牌之一。
相比于BetterPlace的1.0版本,主打“可充可換可升級”的蔚來推出了一種更清晰可行的2.0模式:電池從整車中剝離,由車企、電池廠、金融機構等共同成立的“電池銀行”持有,電池銀行從車企或者電池廠手中購得電池,并將電池租給車主。
在這種模式下,消費者減少了一次性購車支出,補能體驗更佳,對電網而言,換電無需快充,造成的電網瞬時沖擊小,換下的電池還可作削峰填谷的儲能電池所用,提高電池的全生命周期使用率。
盡管看起來很美好,但是這種由車企主導的換電模式存在明顯的問題:蔚來的電池包規格無法被其他車企接納或者兼容,因為建設速度慢,規模效應不強導致換電業務毛利不好看。
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主要矛盾,已經從過去的不認可新能源車,到今天保有量和補能效率之間的錯位。僅靠充電模式成本高昂,相比之下,換電模式雖然建設成本高,但是利用率高,對電網沖擊小,還能有效延長電池壽命?;蛟S將重新煥發新生。
但是換電模式如果想要迎來爆發,關鍵還在于,誰來統一電池標準?
如果是車企主導,則必然會陷入“各自為政”“互相競爭”的局面,不但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還會增加車企成本。
目前來看,頭部動力電池廠商來推動發展最有可能,也最有希望成功。
2022年1月18,寧德時代發布換電品牌樂行換電,不同于蔚來的底盤整包換電,寧德時代采用小電池包設計,其優勢在于可以減少車企定制化電池包的研發成本,從而更多資源投入到其他方面,另一方面,通過引入電池銀行實現車電分離,能夠降低購買門檻,也有望激發更多的市場需求,從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正所謂,此消彼長,各領風騷,如今隨著充電模式難以形成正向循環,蟄伏已久的換電模式或許將卷土重來。充電樁企業的苦日子,沒準兒是換電站的好日子。
原文標題:充電祖宗割韭菜真相:充電的苦日子,是換電的好日子?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hhyund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