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馬軍
馬,風馳電掣又悠然自得,它是沙場上永不止歇的士兵,是草原上靈動不羈的精靈。它觸動無數詩人的才思,也激活了無數畫家的筆墨。中國古代以馬為題材的名畫屢見不鮮,從唐朝韓干的《牧馬圖》到北宋李公麟的《五馬圖》,從金朝趙霖的《昭陵六駿圖》到元朝趙孟頫的《浴馬圖》,從清朝郎世寧的《百駿圖》到現代徐悲鴻的《奔馬》,皆以出神入化的藝術表現成為曠世杰作。今天,我們要介紹元朝畫家任仁發的《二馬圖》,這幅畫可謂別有深意。
此畫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為橫軸,長142.7厘米,寬28.8厘米。畫面十分簡潔,無任何背景,只是兩匹截然不同、對比強烈的馬。位前者是一匹體魄健壯的花馬,膘肥毛亮,昂首挺胸,尾巴輕揚,顯得志得意滿,從容不迫;后邊的則是一匹略小的棕色馬,它骨瘦如柴,條條肋骨都清晰可見,毫無光澤的頭低垂著,尾巴卷曲,鬃毛稀少,步履沉重,顯得疲憊不堪。
兩馬除了肥瘦反差強烈之外,籠頭和韁繩的區別也很明顯,肥馬雖說也戴著籠頭,但韁繩卻拖在地上,顯然這是一匹失去控制的脫韁之馬,可以自由自在、為所欲為,所以它才能攫得無盡的上好“夜草”以自肥;而瘦馬不僅戴著籠頭,且韁繩還緊緊纏繞在脖子上,雙重束縛之下,只有循規蹈矩、默默無語地埋頭干活了。人們覽此,不禁要問,同樣是馬,何以有這么大的不同?
其實,答案不遠,就在畫中。畫家為此特作了一段題跋:“予吏事之余,偶圖肥瘠二馬,肥者骨骼權奇,縈一索而立峻坡,雖有厭飫芻豆之榮,寧無羊腸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剝落,嚙枯草而立霜風,雖有終身擯斥之狀,而無晨馳夜秣之勞。甚矣哉,物情之不類也如此!世之士大夫,廉濫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國,不失其為廉,茍肥一己而瘠萬民,豈不貽污濫之恥歟!按圖索驥,得不愧于心乎?因題卷末,以俟識者。”
短短160余字,和盤托出畫家所要表達的意蘊主旨,其褒貶取舍已一目了然。其肥馬不是一般之馬,而是體形高大、花色漂亮的脫韁之馬;而瘦馬則完全是另一番情狀,它沒有肥馬力氣大,每天只能在凜冽的寒風中寂寞地吃點堅硬的枯草,“嚙枯草而立霜風”,再加上脖頸上的束縛和枷鎖,終日拉車,步履蹣跚,皮毛脫落就是必然的形象了。其實,畫家本意并非畫馬,畫的乃是“世之士大夫”,尤其是其中的為官者,“廉濫不同,而肥瘠系焉”。肥馬像貪官,雖然壯如山岳,氣勢逼人,卻貪贓枉法、魚肉百姓,“肥一己而瘠萬民”;而瘦馬如清官,雖因循規蹈矩、謹小慎微而骨瘦如柴,卻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為國為民,“瘠一身而肥一國”。
肥與瘠,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為官取向和態度,前者瘠的是百姓;后者則是萬民得利,雖然瘦了自己,但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和愛戴,豆腐湯、于青菜、一錢太守等等,這些充滿敬意的綽號本身就是民心民意的真實體現。
民心民意即是天心天意,肥與瘠哪個能夠笑到最后不問可知。畫家在跋語中已經說得明白,“雖有厭飫芻豆之榮,寧無羊腸踣蹶之患?”芻豆指馬的飼料,厭飫有吃飽、吃膩的含義,肥馬縱然有吃不完的草料,但也有在羊腸小道上摔跤的隱患。肥己亦是如此,山珍海味、珠光寶氣、寶馬香車,固然尊榮,但專欲必然導致路越走越窄,跌跤恐怕是免不了的,會跌得鼻青臉腫,甚至跌得粉身碎骨,因為那不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的陽關大道。
收緊韁繩,時時鞭策,使其不能蹈入欲望的無底黑洞,將規矩的意識化入靈魂之中,從內心中拒絕走旁門左道的邪念,甘愿做一匹“瘠一身而肥一國”的良驥,如此兩全其美,成就個人亦報效國家,豈不令人振奮!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hhyund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