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東郭叔去冰城哈爾濱參加“太陽島論壇”時曾電告島叔,國家在振興東北方面馬上有重大政策要公布,總共涉及投資將達1.6萬億元。如今,這只靴子終于落地。
8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公布消息稱,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2016—2018)年》》已經印發。總體看,《實施方案》分年度明確了137項重點工作以及127項重大項目。
那么,這些政策與以往振興東北的政策有何不同?又將給東北帶來什么呢?且聽島叔一一分解。
政策馳援——加速
我們都知道“木桶原理”,就是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同樣的道理,如果能把經濟下行壓力最大的東北地區穩住,并使其經濟重新企穩回升,那整個中國經濟面臨的態勢也將有所好轉。因此,國家馳援東北的政策正在加速“北上”。
在《實施方案》中,“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為了四大核心任務。從目前透露出的信息看,比較重磅的實際措施包括:
在東北地區改組組建一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在部分轉制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開展股權和分工激勵工作等,開展“中國制造2025”城市試點示范工作,組織實施一批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示范項目,建設若干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和示范園區,組織實施東北振興重大創新工程,全面推進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和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加大對資源枯竭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支持力度等等。
不難看出,無論是鼓勵科研創新,還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針對的都是東北經濟結構長期以來重化工業及“原”字號、“初”字號產品這一問題來的,屬于治本之策。可話說回來,正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需要適度的需求管理一樣,對大多數人來說,短期的穩增長項目對東北而言顯然“期待感更強”。
這不,《實施方案》提出了擬于2016-2018年開工建設的對東北振興有全局性重要影響的、能夠有效補短板和培育新動能的重大項目,主要涉及交通(含鐵路、高速公路、機場、軌道交通)、能源、水利、工業、農業、城鄉建設等多個領域。而且,人家發改委連今后每年干多少項目都安排好了——2016年62項,2017年33項,2018年32項。
穩增長項目已然“箭在弦上”。
新疾沉疴——仍多
可能有人說了,發力投資“鐵公雞”不是又搞強刺激嗎?是不是在飲鴆止渴?
其實,這話還得從兩頭說。
當年,日本軍國主義扶植偽滿洲國,將“首都”定在了長春,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客觀原因就是,當時長春是整個亞洲城市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最好的城市之一。即使是改革開放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東北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也是穩居全國之首。可是,正如昨天喝羊湯解不了今天的飽一樣,再好的基礎設施也會慢慢老化,也有難以跟上新經濟、新業態需要的一天。就像傳統百貨大樓再怎么改造,也比不上各種新型商業綜合體的購物體驗。
前幾天,東北某著名高校的一位經濟學者在和島叔聊天時,也談到了基礎設施的問題。他很羨慕東中部地區發達的高鐵網絡,慨嘆覆蓋東北的高鐵網至今還未形成,基礎設施還有很大改善空間。
“東北國有經濟比重一直很高,目前指望當地民營資本有大的做為恐怕不現實,因此從沿海發達地區吸引民間資本到東北投資興業是個可行的辦法。高鐵修好了,人員、物資流動就更便利,這非常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資。如果能逐步補上這些短板,那么無論從長期還是短期來看,對東北經濟都有很大幫助。”他分析。
中醫治病,講究“三分治、七分養”。在島叔看來,1.6萬億的投資項目其實主要還是著眼那“三分治”,并為“七分養”爭取時間、奠定基礎。畢竟,東北經濟的根本問題還在于體制機制。
幾個月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其實對東北諸多“病灶”給出了清晰的診斷:市場化程度不高、國有企業活力仍然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科技與經濟發展融合不夠、社會保障和民生壓力較大、思想觀念不夠解放……。
其實,說得更露骨一點就是——你的游戲規則缺乏吸引力。
在經濟學基本原理中,任何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都無外乎兩大動力源——一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二是人口的增長。而在行政主導資源分配、個體才能無法得到應有回報的游戲規則下,全要素生產率難以內生性提高,勞動者則要么進入有利于獲取資源的“體制內”,要么流向游戲規則更公平的沿海地區,成為某種意義上用腳投票的“制度移民”。如此一來,東北經濟豈能不下行?
這些年,東北勞動力外流嚴重
除了人口流失之外,東北“未富先老”現象也很嚴重,這一方面是由于年輕的高素質勞動力大幅流失,另一方面也因為生育意愿降低。
以黑龍江為例,從1995年到2012年的17年間,黑龍江省60歲及以上和65歲及以上兩個年齡段的老年人口比例均增長了兩倍,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從1995年的7.4%提高到2012年的14.8%,而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則從4.4%提高到8.8%。而生育率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早期是計劃生育執行嚴格,如今則逐步變為生育成本過高。
可見,東北面臨著“體制機制死板——經濟下行——人才流失——財政吃緊——社會保障無力——生育率下降——經濟下行”怪圈的威脅。
希望之地——不棄
正因如此,盡管很多人對發改委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叫好,但大家也都明白,只有堅持深化改革(包括市場環境、官場環境、生態環境)才是促使東北重新進入良性發展通道的鑰匙。島叔以為,無論援助的力度有多大、效果有多顯著,最終東北還是要逐步強化它自身的造血機制,讓高素質人才為東北的“游戲規則”所吸引,讓非公經濟在政策的鼓勵下更好發展,讓創新盤活整個東北的優質資源,讓東北的優勢產業做精做強,最終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和全新的經濟增長。
說到這,也許有人該批評島叔在這“畫餅充饑”了。但真正到過東北、了解東北的人對這片希望之地的雄厚優勢和潛力其實都心知肚明。
舉個例子,今年年初,島叔便去參觀了正在建設中的“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電站。從小就癡迷各種工業設備的島叔指著核反應堆外面的安全殼問現場工程師“這些零件都是我國哪些企業產的?”工程師說安全殼(即核反應堆壓力容器)是核電站安全的重要屏障,我國大多數安全殼都是位于黑龍江的一重集團生產的。此外,“華龍一號”核電站的安全閥、發電機轉子、冷卻設備、港口專用起重機等不少“高大上”的工業裝備也都產自我國東北。要知道,核電可是當前中國制造走向海外時拿得出手的一張金字招牌。
如今,看到國家對東北振興再出招,島叔也深深地為東北攥了攥拳頭。東北存在的問題眾所周知,發展潛力也亟待激發,國家為東北振興其實給出了非常優渥的扶持政策,能否落地生根?這下一棒的接力已經傳到了東北官員和百姓的手上,如果不能破除“等靠要”的政策惰性,下大力氣整治官場和投資環境,那再好的政策都會成為一紙空文。